地摊经济是个人经济吗?对个人生活有什么影响?

近日,成都地摊经济在网络上火爆。

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在城市摆地摊是一种斗智斗勇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仅考验摊主的体力与智慧,也考验管理者的体力与智慧。除了暴力的对抗与执法的事件之外,很难说谁对谁错,生活不易,大家都是为了有口饭吃。

摊主带着小生产资料或商品,来到街道人流涌动的地方,进行着千年以来的交易习俗。人多,赚钱的可能性就大些。人少,亏本的可能性就大一些。所以,摆地摊就得去人多的地方。

人多的地方,顾客也多些,市场也比较大。作为消费者,怀着从众与好奇之心,会不由自觉地看哪家顾客多,然后跟风上去。率性而行或不想等待之人,就会找一家人少的地方坐下。

但不管人多人少,一般是为了和人他叙旧,或者促进与他人关系,或者改善与他人关系。一个人逛地摊是孤独的,喜欢安静的人极少会去人多的地方,喜欢热闹的人极少会独自出行。购买小商品就另当别论,有些生活必需品自己购买也是无妨,人多亦是无妨。吃的话,就不同了,得几个人在一起才不显落寞。

今年情况特殊,大家比往年更不容易。地摊经济起码改善了一些人的生活水平,增加收入。便宜的产品,方便的购买渠道,也有利于消费者。更为重要的是,地摊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作为一个人,他一定是以某种社会关系而存在。这种社会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一个人失去其原有的社会关系时,将是极度痛苦的。比如说,家庭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并且是社会关系中最为特殊的一种。

一个人的家庭成员突然遭受疾病困扰,或者不幸逝世,那么对于这个人的打击是巨大的。人非草木,谁能无情。情感的痛苦将日夜折磨这个人的心灵,只能依靠来遗忘。时间虽是良药,但仍旧补不了内心的伤痛。记忆可以淡化痛苦,可以遗忘痛苦,却经不起突然想起。

今年,则是对大多数人的社会关系受损比较大的一年。这种社会关系的受损不仅体现在家庭内部,也体现在工作之中。工作,是人人都绕不过去的槛,人人都吐槽对象,大多数人恨不得避而远之。

避的是钱少事多离家远,近的是钱多事少离家近。如今,工作能稳住就好。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理想是第二位的。地摊经济则是生存的好办法之一,增加了就业人口,不然大批的失业人群对于普通人并不是一件好事。

至于为什么不是一件好事,参考上古历史法则第七章第一百零八条。这是在经济而言的,就人们的情感而言,这也是一件好事。人们小聚一番,畅谈各种琐事,情感上的宣泄,减轻了自身的压力。尤其是压力是比较出来的,大家过得都一般,或者过得不好,那么自身的压力就会小一些。

这种比较观不怪个人,而是怪社会的某些不良风气。有些人认为:一个人挣不到大钱,没有房子和车子,就是这个人不努力,就是这个人没有能力。一个人足够努力,还怕没有房子和车子吗?但是,假如说这些言论的人真有所谓的能力挣大钱,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收听众的钱?

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不求这些人达则兼济天下,只求这些人真就按照自己所说的方法挣大个钱,让大伙看看。当然,这个世界有人凭着自己能力挣大钱,这是事实。

但是,有些人就单纯靠贩卖这些挣大钱的人的事来挣钱,换句话说,虽然我没能按照自己的方法成为世界首富,但是我传授世界首富的致富方法来帮助世人的致富,这也是功德无量,普渡众生的好事。

既然我做了功德无量、普渡众生的好事,那么我收钱是应该。别人的时间是时间,别人的劳动是劳动,我的就不是了吗?贩卖焦虑也是一种本事,劝人努力有错?

劝人努力没错,但是把努力和成败挂钩就有错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可取,因为这是将个人纳入到一个封闭狭隘的功利世界之中。首先,人是个体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这由个人去思考和选择。

一个人最大的责任是家庭,但是有多少人会认识不到这一点?不结婚是少数,殴打父母是少数,殴打孩子也是少数。如果一个人把自己所见到的几件事就归之为全天下的家庭都是如此,家庭是一种枷锁,没有意义的存在,那么只能说明他自身的痛苦并没有得到释放。在社会过得不如意,内心痛苦,充满怨气的人才会对家耿耿于怀,也有可能是被家庭伤害过。

你不挣大钱,不努力就是没有家庭责任感,不挣大钱=不孝顺,挣不了大钱=没责任心。不是,这种观点看似是为家庭,但是恰恰相反,这种观点不利于家庭和谐,激化了家庭矛盾,是家庭矛盾的思想根源之一。

作为一个成年人,一般都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也默默地地承受工作中的许多不如意,但是,则这些责任感是出自于内心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当担。看着自己的孩子过得不好,看着自己的父母年老体衰,成年人心会痛,有时候会哭。早起晚归,没日没夜地工作,甚至996,只是希望换来一个幸福的家庭。

本就是煎熬的生活,突然有人说:“你这是不努力,你辜负了父母的养育,配不上你的孩子!”原本,你抱着反感的态度,怼上一句:“关你啥事”或者默默走开。对方紧追不舍,列举道:“你看人家,三十几岁年收百万,孩子读的是高级学校,老师是国内外顶级名师,父母年年游'马尔代夫'”你虽然气愤,但是不免有些焦虑了,想一想还真是这个理。

这时候,另一个说道:“我们不要和别人比,我们只需要坚持和努力,比不了年薪百万,但是兼职几万还是可以的。人啊,就得选对方向,我给你介绍一下方法,价格不贵,十来块的教程,一顿饭钱,绝对不亏。”你听了,真的买了,从白手起家到世界首富,从一无所有到一夜暴富,致富让人满身鸡血。结果,真的不亏,十几块钱使得心跳加速,血液循环加快。

如果自家孩子和父母受到这种影响,则是矛盾的开始。父母一般都是希望孩子一生健健康康,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就好,毕竟经过了社会的洗礼,知道了有很多事都身不由己。例如:你工作比较累,回到家,父母聊天中提到某某过得不错,可他以前还不如你呢。

其实,这时候父母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找个话说而已,总不能让父母来谈经史子集和游戏,他们也不会啊。但是,对于工作已经比较劳累的人,可能就会有意见,觉得父母在说我不如别人。我也有过意见,心生不满,觉得在贬低自己。但是想到父母真的没有别的意思,就不管了。

有的家庭,却真的将这种比较当回事,父母真的按照社会上一些跟自家孩子离了十万八千里的思想来规定自己的孩子,比如:当见到别人的孩子那么优秀,自己的孩子那么不努力时,就会在言语上恐吓,甚至殴打,就是觉得自家的孩子不行,丢了面子。

这些孩子长大,见到别人过得那么好,又有背景,就会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努力,没有给自己带来好的生活,埋怨为什么将其生下来。人到老年,不仅觉得自家的孩子不行,连孙子孙女也不如别人。这样的家庭,注定是矛盾极多,容易剑拔弩张,无法好好说话交流。

因为都是做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无意识地把家庭成员当作一种工具。这种工具的存在只在于别人是否来称赞自身,工具取得成就,那是自己教导有方; 工具失败,那是工具不努力,还给自己带来了损失。

如汉代司马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三代人以利益来作为评价家庭成员的标准,带来的必然是矛盾。天下没有不亏本的买卖,天下也没有无利润的生意。做生意尚且会亏本,把家庭当作生意来做就不会亏本吗?更何况不能把家庭当作生意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