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教-价值|用PE选股的3个误解

误解一:动态PE不适合季节性盈利差异大的公司

股票软件显示的「动态PE」的算法是,用一季度业绩乘以4、半年乘以2、三季度乘以4/3,来推算全年业绩。这显然不靠谱,因此很多人索性不看动态PE。

但动态PE提供的是投资目标,不能因为计算不科学就放弃,所以现在动态PE的计算规则都是用机构的预测数为基础计算。

下图是东财网站提供的今后三年个股预测利润与动态PE,比较重要的是2019年的预测,后两年的数字本身意义不大,主要是看增长趋势是加速还是放缓。

机构的预测虽然不一定能实现(事实上常常有出入),但肯定比之前按时间推算的方法科学多了,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企业的基本面。

比如图中最高的广联达和用友,80多倍的动态PE,其中广联达2019年利润几乎没有增长,看上去似乎很离谱,但再往后看几年就明白了,那是因为云计算是把一年的软件费变成几年的服务费收,费用成本被前置,利润释放被延后了,所以SaaS企业在转型期都是算「市销率」的。

此外,机构经常调高和调低预测利润,或放弃跟踪,这就克服了静态PE一年变一次,TTMPE一个季度变一次的弱点,方便我们对企业经营的动态跟踪结果进行量化。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研究深,也可以自己做业绩预测,计算动态PE,不过大部分散户能把机构的业绩预测依据看懂就不错了。

可是,这个方法只适用了机构研报覆盖较多的个股,即使是有研报的公司,很多最近一份都是半年前的。

怎么办呢?这就是下一个问题了。

误解二:涨得好的,有高PE,还有低PE的;低PE中,有上涨,也有继续下跌的;上涨的股票中,有的公司光涨PE不涨业绩,有的公司光涨业绩不涨PE——所以PE没什么用处。

没错,所以只有少数股票才能依靠PE为投资参考,而这恰恰是PE估值法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最大的优势。

严格地说,估值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自由现金流贴现,PE只是在盈利稳定前提下的简便算法,把未来现金流的增速折算成当前利润的倍数。

所以,请牢牢记住「盈利稳定」是用PE估值的前提,下面这几类股票是不能简单地用PE进行估值的:

所有盈利不稳定的公司

(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都是这一类)

强周期行业:钢铁煤炭有色石油石化工程航运机械造纸等等上游行业

房地产行业:利润都是几年前的销售,同时受政策影响又大

大金融行业:利润可调节性太强

(你能看到的10倍左右PE的公司都是上面三类)

研发为核心的公司:不确定性太强,比如创新药、部分高科技公司

刚刚起步的高成长股:比如刚刚说的云计算中的SaaS企业

(好公司中,你能看到的50倍以上PE的公司大部分是上面两类)

此外,估值是估的未来现金流,所以现金流不好的股票,PE也是要打折的。典型的如环保、市政工程等做政府生意的,靠政府补贴的,还有一些过于依赖单一大客户的。

这么一算。至少八成的公司不能用PE估值。

但还没完,散户缺乏独立调研能力,高度依赖研究机构的报告,所以即使是可以用静态PE、TTMPE估值的,如果没有机构研报覆盖的公司,也不能用动态PE。

而且,研究机构与上市公司之间,往往有利益关系,只有一份研报覆盖的公司,又不是什么出名的大机构,大家也要小心。

还有一个坑爹的事。研究机构一旦发现上市公司业绩有下滑的趋势,不是出一份「卖出」研报,而是不出研报,最典型的是公司财报或预报、快报出了后,以前跟踪的机构半个屁都没有放,同时股价大幅下滑,如果你还沿用上一季的业绩预测,一定会得出估值偏低的错误结论。

这么一来,能用PE估值的公司,两市加起来最多不超过200家。

这么多例外,大家肯定觉得这个方法适用性不好。但你反过来想一想,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面列出各种不适用PE估值的情况,等于是用盈利稳定性、利润可靠性、弱周期性、机构研究覆盖这几个重要指标帮你筛选了一遍。

简单一句话:不能用PE估值的,就别碰。投资不是跳水表演,没有难度系数加分,反而要减分。

这个理念不是「猥琐发育」,跟我之前讲的「投资是知识变现」的理念并不冲突。「投资是知识变现」本质上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把 「高难度系数」的公司,变成对你而言的「低难度系数」公司,但这些公司对于别人而言,仍然是「高难度系数」的,你赚的是「认知差」的钱。

所以选股的前提就是「低难度系数」,可以用行业特性和「能力圈」去筛选,也可以用加大研究力度去降低。

所有的股票都有合理估值,但大部分股票的确定性太差,并不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研究。

误解三:既然PE这么重要,那我先用财务指标、估值指标把个股筛选一遍,再进行研究不是更好吗?

PE没有高和低的普适性标准,不像ROE有个15%的公认指标。只能「先研究,再估值,最后交易」,千万别弄反了。

研究不深的另一种结果是你选择了难以研究的公司——有些公司业务很复杂,行业很冷门,董事长看上去又不太靠谱,研究员都看不懂,干脆放弃了。

所以难得碰上行业走上升周期,竞争格局又好,公司业务纯粹好懂,管理层没有劣迹,高增长又是能见度很高的,市场就有可能给出高估值。

很多人有个坏习惯,刚刚接触一支股票,先看股价历史涨幅,再看PE,一看PE很低,股价又腰斩,技术上构筑长达一年的三重底。再翻翻基本面,八大利好支撑估值业绩戴维斯双击,就下手了,后市一旦继续下跌,心里总觉得估值很低了,还能跌到哪里去?一咬牙连补三次仓,最后就把一只典型的周期股全仓买在了半山腰上。

一定要记住「先研究、再估值、最后交易」的铁律。估值就像车的速度表,如果确定是好车,100码才是正常速度。好公司你才拿得住,你才能上得了仓位,你才能发现业绩拐点,而不是只看PE。

(文章来源:思想钢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