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机构:港股或处底部区域 公募三季度青睐高股息

三季度以来,港股市场在多重不确定因素下进一步走弱并创出新低,外资也有加速流出迹象,但对比之下南向资金依然延续净流入甚至有所加速,那么作为南下资金重要参与者的内地公募基金,其港股投资和持仓的情况有何变化?对此,我们通过梳理公募基金二季报中的港股持仓情况,梳理具体情况如下。

摘要


(相关资料图)

公募港股投资趋势:整体规模明显下滑,港股持仓占比创2016年以来新低,占南向比例为2020年以来最低

可投资港股内地公募支数增加,但规模下降。截至三季度,内地可投港股公募基金(扣除QDII)总计2647只,总资产3.0万亿人民币,占全部10,089只非货基和16万亿人民币总规模的26.2%和18.5%,较二季度支数增加204只,但规模下滑13.6%,即 4667亿人民币。其中,主动偏股基金1475只(规模1.92万亿人民币),支数增加122只,但规模同样缩减2750亿人民币。另有203只指数型基金(含ETF),规模1476亿人民币,较2Q22降低15%。三季度新发数量及规模较二季度回暖,季度月均新发基金62只、规模392亿人民币。

港股持仓占比创2016年以来新低,占南向比例为2020年以来最低。2647只公募基金持有港股市值3051亿人民币,较二季度的4042亿人民币减少25%,也是2020年以来最低水平,较2021年二季度5837亿人民币的高点降低48%。港股持仓占基金股票总持仓的15.3%,较2Q22的17.1%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主动偏股型基金持仓2269亿人民币,占比从15.8%下降至14%。此外,公募持股占南向整体(1.6万亿人民币南向)比例季度下降3.1个百分点至18.6%,为2020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主动偏股型基金占港股通13.9%,较2Q22的16.4%减少2.5个百分点。

公募港股配置特征:能源、电信、地产持仓显著提高;医药、汽车、媒体娱乐降幅居前

三季度老经济占比显著提升,尤其是能源、电信和地产板块。新经济持仓占比从二季度73.3%回落至67.5%,老经济占比提升5.8个百分点至32.5%,接近1Q22水平,与价值相对跑赢的市场表现较为契合。从板块看,能源、电信和地产板块持仓市值比例明显提升,而制药和生物科技、汽车与媒体娱乐比例的降幅居前。绝对配置水平上,目前零售、媒体娱乐和能源的持仓最高;食品饮料、个人用品和专业服务持仓最低。相对历史水平,零售业、能源和食品饮料目前处于持仓高位;而资本品、保险、银行、原材料和技术硬件等处于历史低位。

个股层面,内地公募重仓美团、腾讯、李宁、港交所等龙头公司,与二季度无异。中国移动市值较二季度增加近29亿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球资产波动下,投资者更看重高股息回报。此外,重仓股集中度小幅弱化,前10大重仓股占前100只重仓港股市值的60.5%,较2Q22降低0.8个百分点;前3只占比34.1%,较2Q22小幅弱化。

前景展望:南向持续流入、海外资金趋弱;港股面临“三重压力”但计入较多悲观预期,静待转机

年初以来,尽管港股出现较大波动,但南向资金一直保持整体流入态势。在外部金融条件持续收紧、地缘局势更为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南下资金持续稳步流入。三季度南向资金流入939亿人民币,年初至今流入规模达到2672亿人民币。进入10月以来南向资金保持每日净流入趋势,且流入规模呈现逆势加速的势态。三季度主要买入传媒娱乐、医疗保健、电信业、汽车与房地产,新经济龙头例如腾讯、药明生物、理想汽车等获持续受到青睐。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到7月以来海外主动型基金流出有所加速,可能是近期港股持续波动背后的主要因素(《港股流动性与持股情况分析》)。

往前看,我们认为,港股当前资金面情况反映的是市场面临的“三重压力”,即美联储紧缩影响流动性,国内增长影响盈利预期,以及地缘局势影响风险偏好。短期来看,美联储在高通胀压力下或将维持鹰派立场,意味着短期内全球资金避险情绪或将持续,而当前外资主动型机构大幅低配港股情况缓解或需要在后两者上找到转机。所幸的是,港股市场已经具备几项优势,这意味着海外中资股可能展现出更强韧性。如果内外部环境有所改善,港股市场未来反弹力度有望更大。向前看,我们认为港股短期可能维持震荡格局,但或处于底部区域。配置思路上,短期以高股息作为贬值和风险的对冲,而优质成长、尤其是可能受益于未来内需和政策放松修复的消费成长可以择机吸纳、等待时机。

(文章来源:中金点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