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今亮点!“囤药”行情或是昙花一现

12月12日,两市股指盘中弱势震荡下探,沪指跌近1%失守3200点,上证50指数跌超1%;两市成交额有所萎缩,全日成交约9000亿元,北向资金净卖出超40亿元。

截至收盘,沪指跌0.87%报3179.04点,深成指跌0.89%报11399.13点,创业板指跌0.79%报2401.52点,上证50指数跌1.21%;两市合计成交9098亿元,北向资金净卖出43.38亿元。


(相关资料图)

盘面上看,医药类走势活跃,个股掀涨停潮;半导体、软件、酒店餐饮、航空等板块走强,新冠药、熊去氧胆酸概念等题材表现活跃。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市场走出了一波“囤药”行情。从连花清瘟到布洛芬、熊去氧胆酸,轮番掀起涨停潮。

对于“囤药行情”能火多久,多位业内人士及机构认为,当前偏情绪化炒作,且相关企业已兑现预期,注意短线风险。

多地上演“囤药”潮生产企业股价大涨

12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的通知》。其中将连花清瘟颗粒/胶囊、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纳入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

目前,连花清瘟已在多地的药房出现售罄情况,就连网上的京东大药房也需要预定。

背后生产商以岭药业股价近日应声上涨。12月7日公司股价涨幅达10.01%,12月8日再次上涨5.37%。

布洛芬厂商新华制药更是涨幅惊人,12月7日-9日股价上涨均超10%,截至今日收盘再度上涨9.99%。

这也与新华制药涉及熊去氧胆酸概念有关。

2022年12月5日,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FXR inhibition may protect from SARS-CoV-2infection by reducing ACE2”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治疗肝病的药物熊去氧胆酸(UDCA)可能介导ACE2的下调,从作用机制来看,该药物可能用于预防新冠感染,并且由于这种药物针对的是宿主细胞而不是病毒,因此它可能预防病毒的未来新变种,以及可能出现的其他冠状病毒,研究者开展的多项研究表明在动物研究中熊去氧胆酸有一定预防作用,在人体队列研究中发现熊去氧胆酸可能有减轻COVID-19病程的潜力。

近日新华制药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山东淄博新达制药有限公司于2022年6月取得熊去氧胆酸片上市许可持有人资格,临床适应症为治疗胆固醇型胆结石,但尚未商业化生产。

“囤药”行情能走多久?

虽然眼下防疫药物供不应求,资本市场行情火爆,但产业与市场多方声音都认为,当下“囤药行情”偏情绪化炒作,不宜过多沉溺其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杨莉也认为,专门针对新冠肺炎自行备药,特别是大量囤积特定药物的意义不大。

近期,多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先后发文提醒,没必要盲目囤药。成都市市场监管局10日表示,药品都有有效期,过期将会失效,不宜过量购买和囤积。建议市民对照药品说明书,根据用法用量理性购买,不要盲目囤药造成医疗资源的紧张和浪费。

多家被炒作的上市公司同样在密集发布风险提示,如宣泰医药称公告,近日熊去氧胆酸用于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研究报道,尚未进行验证性临床试验,能否用于新冠病毒预防及感染的治疗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国海证券称,逻辑上来看,疫情防控措施优化以后,老百姓会储备一些常用药并不意外,但当前显然已超出正常备药范围,而各方已经在呼吁大家理性购药、备药,不要盲目囤药。

因此,相关产业链或有望迎来阶段性业绩爆发,但业绩可持续性或不强,且在大涨过后业绩预期已基本甚至超水平兑现。所以,尽管抗病毒概念仍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但短线仍需留意风险控制。

巨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更是直言:“我认为囤药行情不具有长期持续性。预计一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窗口后,基本上就没‘囤药’冲动了。所以,药品销量紧张只是一时,长期来看扩产能、降销量或而导致大量积压。”

‘囤药’现象短期看似对医药企业有利,长期反而会造成业绩阻碍。很多医药企业将从原来的高预期回归到正常的增长逻辑,之前被推高估值的企业股价大多将撑不住。此刻,市场资金正在过渡期中离场并找人接盘,投资者看看”亢奋“下的热闹就好。”

张翠霞还表示:“创新药研发难度较大,企业业绩提升空间有限;集采对于行业业绩的影响,将不仅”杀“估值还会”杀“逻辑;医保改革将减少不必要的医药和医疗器械使用,也将极大影响医药行业的相关上市公司业绩。所以,从医药行业的估值逻辑来判断,在过度亢奋后,后期股价是站不住脚的。

(文章来源:股市动态分析周刊)

关键词: 昙花一现 上证50指数 创业板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