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聚焦!中国生物制药终止科创板上市背后:新冠疫苗红利结束 集采压力仍在消化
【资料图】
本次公告也意味着,中国生物制药进行了两年的“回A”计划暂时告一段落。
2月8日,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生物制药(下称“中生制药”)发布公告称,基于目前市场状况和公司发展规划的考量,公司决定不再继续进行建议境内发行。
此前,中生制药曾在2021年2月3日宣布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本次公告也意味着,其推进了两年的“回A”计划暂时告一段落。对此中生制药2月9日回应称“一切以公司公告为准”。
2月9日,中国生物制药港股股价开盘微涨,随后回落。截至收盘报4.580港元/股,微涨0.88%,总市值862亿港元。
中生制药是一家研发、销售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制药公司,产品涉及肿瘤、肝病、骨科、呼吸系统等多个领域,主要附属公司包括正大天晴、北京泰德、南京正大天晴等。
这两年间,带量集采、创新转型与新冠疫苗是中生制药绕不开的几个关键词。
中生制药由泰国正大集团创始人谢易初之孙、资深副董事长谢炳创立。2000年,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其最早以肝病、心脑血管用药起家,旗下的正大天晴被称为国内的“首仿之王”,以抢仿拉动自身乃至整个中生制药的业绩。其中,首仿产品恩替卡韦片(商品名:润众)年销量超过10亿元,2016年国内市占率为23%,居于首位,甚至超过了该药的原研厂家百时美施贵宝。
而变化始于2018年12月的“4+7”带量集采和2019年的“4+7”扩围。正大天晴的润众先是在前者中降价94%中标,创下当次产品中第二大降幅记录,但随后却在扩面中失标。由此,公司肝病用药的营收贡献也不断下滑,2018年至2021年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30.7%、23.7%、15.9%和13.6%。再加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瑞舒伐他汀、氟比洛芬酯等主要产品先后进入集采,公司成熟产品业绩承压。
不过,也正是在2018年,中生制药的抗肿瘤新药安罗替尼获批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并迅速增加软组织肉瘤、小细胞肺癌等多个适应证,这也被看作是中生制药向创新转型进入收获期的开始。由此,公司肿瘤领域的营收逐年上涨,其贡献在2020年首次超过肝病用药,占比达到32.2%,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2022年中报显示,中生制药预计创新药收入占比将在2022年达到24%。不过,细看公司的新品管线,大多为生物类似药和同类仿创药(me-too),获批上市即要面临激烈竞争。
最典型者莫过于在PD-1领域。2019年,正大天晴与康方生物成立合资公司康方天晴,合作研发PD-1产品派安普利单抗。该药在2021年8月获批时,已经国内第10款PD-(L)1.曾经研报中的千亿市场被压缩至约三百亿。派安普利单抗甚至直接放弃参与2022年国家医保谈判,可见其商业化前景难言乐观。
集采压力之下,2018年至2020年,中生制药业绩一路低迷。公司营收增速从40.96%降至16.01%和-2.42%;归母净利润增速则从316.67%猛降至-70.08%和2.36%。公司在2021年年报中表示,前四批集采影响基本消化完毕,第五批集采影响将在2022年继续消化。
由此,除了自身转型,中生制药也开始积极投资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除了入股合作方康方生物,2019年和2020年,亚盛医药和荣昌生物分别登陆港股时,中生制药也均为基石投资者。
其中,公司最亮眼的投资要数入股新冠疫苗研发企业科兴中维。2020年12月,中生制药以5.15亿美元的总价收购了后者15.03%的股权。2021年2月5日,科兴中维的新冠灭活疫苗(商品名:克尔来福)在国内获批。2021年一季报起,科兴中维即被列作联营公司入账。
2021年半年报显示,中生制药归母净利润为84.8亿元,同比增长584%。其中“应占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盈利及亏损”由上一年同期亏损4118.8万元转正至75.85亿元,可见克尔来福一举拉升了公司业绩。不过,新冠疫苗红利转瞬即逝,到2022年上半年,中生制药的归母净利润回落至19.21亿元,相比同期下降近八成。
在新冠产品方面,2022年12月,中生制药还拿下了盐野义新冠口服药在国内市场的推广权,该药已提交中国上市资料。不过当下,国内已有5款新冠口服药获批,该市场也极受制于未来疫情发展和政府防疫措施变化,因此存在不确定性。
另外,2022年7月,前摩根大通中国董事长李一在接手中生制药CEO两年后辞职,谢氏家族第四代接班人谢承润获被任命为公司首席执行官。这位年轻的领导者将带领中国生物制药走向何方,还有待观察。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