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头条:猎豹汽车四大生产基地遭分食 蔚来不予回应整合工厂导入新品牌传闻
(资料图片)
2月21日,有消息称,蔚来整车第四工厂将落户安徽滁州市经济开发区,并将投产蔚来内部代号为“萤火虫”的第三品牌产品。蔚来第四工厂将在猎豹汽车原有工厂的基础上进行产能和设备整备,更多消息将于3月份-4月份公布。
对此,《证券日报》记者第一时间向蔚来方面进行了核实,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据记者了解,“萤火虫”是蔚来第三品牌的项目代号。早在2022年8月份,传闻蔚来就计划推出该品牌,主打10万-20万元级别市场;猎豹汽车方面,由于经营不善,2021年9月份,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猎豹汽车破产重整公告。此后,猎豹汽车多地工厂均被其他车企接盘。
“2022年我国汽车产量约为27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25.6%,今年预估将突破30%,规模约为900万辆。如果按照80%的产能利用率计算,今年新能源汽车应该有1120万辆的产能才能满足需求。”日前,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交流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现在真正要控制的是燃油车的产能过剩,怎样把过剩的燃油车产能转化成新能源车,把它利用好、处理好才是主要的问题。
新旧造车势力扩充产能
猎豹汽车四大生产基地遭分食
资料显示,湖南猎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猎豹汽车)于2013年8月份注册成立,总部设于湖南长沙,拥有湖南长沙、湖南永州、湖北荆门、安徽滁州4大整车制造基地,具备年产15万辆轻型越野车、SUV及5万辆皮卡车的生产能力。
由于经营不善,2021年4月份,猎豹汽车申请破产审查,并于同年8月31日被裁定破产重整。此后,猎豹汽车4大生产基地中,仅自留了永州生产基地。其中,2020年4月份,吉利汽车接管了猎豹汽车位于湖南长沙的生产基地,用于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和销售;2020年10月份,长城汽车接管长丰猎豹的荆门工厂,而位于滁州的工厂则被收归国有。
《证券日报》记者查阅天眼查显示,2022年6月份,安徽猎豹汽车有限公司投资人发生变更,滁州市城投鑫驰科技有限公司占100%股份,实际控制人为滁州市财政局。
作为另一方当事人,蔚来汽车很早前就在子品牌方面谋篇布局,明确“阿尔卑斯”品牌将作为蔚来第二品牌,定价区间在20万-30万元之间,预计2024年量产。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曾表示,该品牌车型将直接与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竞争,并且售价上会比特斯拉便宜10%左右。
今年1月26日,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也证实了第三品牌“萤火虫”的存在,并表示将在2024年第三季度在欧洲首发,产品对标大众POLO。
制造工厂方面,目前蔚来汽车在合肥共有两座工厂,分别为新桥工厂和江淮蔚来工厂。后者的F1工厂负责蔚来大多数车型的生产;F2工厂主要生产ET5车型,规划产能30万辆。记者从公司方面了解,蔚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将进一步扩产,后续两大基地将共同承担起蔚来品牌和“阿尔卑斯”品牌中高端车型的生产重任。
中低端市场告别“先到先得”
车企集体发力抢攻下沉市场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表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中,20万元以下车型销量占比50%以上,预计未来20万元以下车型市场占比将会在70%以上。这意味着,“蔚小理”所在的大于20万元售价的高端市场,已不是增长最快的区间。
从蔚来、阿尔卑斯以及萤火虫三大品牌定位和售价来看,蔚来正欲通过打造豪华、中高端、中低端三大市场序列矩阵,以期实现多价位车型的覆盖。
然而,向下沉市场要销量贯彻得最早也最好的其实是比亚迪。“去年比亚迪凭借着性价比,以及用车成本优势,疯狂收割新能源车市的增长红利。经济型车型成为下沉市场以及网约车市场最受欢迎的价格带。”德基先进制造与出行产业合伙人张帆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比亚迪的大举成功让车企们见识到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纺锤型”时代已到,中低端车型才是最广阔的销量蓝海。
数据显示,2021—2022年,比亚迪几款热销车型在三线及以下城市销量占比,从30%增长到近40%。截至2022年9月份,比亚迪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比例约为50%,有近800家门店。
对此,李斌的看法是:“蔚来也认识到,想要加快油车向电车的转变,确实需要更多价格区间的产品去服务更广泛的用户。我们也希望让更多用户使用蔚来的产品和技术,并会围绕此目标积极推进。”
在此背景下,进入2023年后,特斯拉率先以降价形式抢夺市场,半年内特斯拉连续降价2次,成功引燃了消费者的购车热情。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特斯拉中国销量为66051辆,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10.4%,系其历史最好成绩。
如今,部分新势力们和传统车企也对下沉市场虎视眈眈,纷纷跟进特斯拉降价,发力中低端价格区间的新能源产品。
对此,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结构正从低高端车为主的“哑铃型”向中低端车为主的“纺锤型”转变,预计10万-20万元的低端车市场会继续冲高,在这一价格区间的布局和表现将成为大部分车企盈亏的胜负手。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