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制药上半年利润仍未起色 转型还在路上

8月29日,港股上市公司绿叶制药公布2023年中报。报告期内,公司营收为29.04亿元,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8.6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50亿元,分别同比变动1.9%、-5.3%、-49.5%。

8月30日开盘,绿叶制药股价低走后小有回升,截止发稿报2.960港元/股,微跌0.34%。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前述业绩中,产品销售收入为27.85亿元,占比超95%,同比增长18.7%。而相较于2022年上半年,公司少了销售产品技术产生的4亿元营收。实际上,绿叶制药当下正处于转型期。公司业绩自2019年达到高点以来持续下跌,直到2022年才扭转局势,这一趋势延续至今年上半年。

绿叶制药产品主要覆盖肿瘤、中枢神经系统(CNS)、心血管和代谢四大领域。其于2014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此后一段时间内,绿叶制药营收规模从上市之初的30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超60亿元。

具体到产品上,肿瘤药物力扑素、代谢药物贝希、CNS药物思瑞康等产品都是公司年销售额超10亿的大品种。不过,随着国家医保谈判和集采政策落地,这些上市已久的老药都经历了一轮降价。

其中,力扑素是全球唯一获批的紫杉醇脂质体,曾撑起绿叶制药四成营收,在紫杉醇市场上占据第一。但随着石药、恒瑞等公司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获批上市,市场格局发生变化。2020年,力扑素降价67%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另外,贝希是国内唯一获批的阿卡波糖胶囊,其在第二批国家集采中降价约60%中标。绿叶制药在2022年年报中表示,即使该产品销量将大幅增加,但其销售额增长仍存在不确定性。

思瑞康则是一款富马酸喹硫平,由绿叶制药于2018年购自阿斯利康。第三批和第四批国家集采中,该产品及其缓释剂型作为原研产品均未中标。此外,这两批集采中,绿叶制药各有3款仿制药以约60%的降价幅度中标。

由此反应在业绩上,公司2019年至2022年的营收分别为63.58亿元、55.40亿元、52.00亿元、59.8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96亿元、7.066亿元、-1.344亿元、6.048亿元。其中2021年出现上市以来首亏。

而当下,公司业绩扭转则源于成熟产品业绩重新回升,同时多项新品获批,开始贡献营收。本次中报显示,公司肿瘤、CNS、心血管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8.1亿元、6.7亿元、9.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9%、16.5%、24.8%。

新品方面,2021年1月和2023年1月,绿叶制药的利培酮缓释微球注射制剂(商品名:瑞可妥,Rykindo)先后在国内和美国获批,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I型。

2021年5月,利斯的明多天贴剂获欧盟各成员国上市授权,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相较于市场普遍销售的单日贴剂,该产品的优势在于降低患者使用频率,改善用药依从性。

另外,2022年11月和今年6月,公司的1类化学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商品名:若欣林)、改良型新药注射用戈舍瑞林微球(商品名:百拓维)先后在国内获批。

前者用于治疗抑郁症。相较于成熟产品文拉法辛,该产品增加了一个可以脱卸的基团,从而能抑制多巴胺(DA)的再摄取,成为首款且唯一的5-HT(5-羟色胺)/NE(去甲肾上腺素)/DA三重再摄取抑制剂。后者则是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的戈舍瑞林长效微球制剂,获批治疗前列腺癌。

同时,作为医药界的“全球买手”,绿叶制药近几年也没停下收购的脚步。其2020年收购了博安生物。后者两款生物类似药贝伐珠单抗(商品名:博优诺)、地舒单抗(商品名:博优倍)先后在2021年4月和2022年11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前述产品中,不少是在剂型上有所创新,相较于创新实体分子,其风险更低。这与绿叶制药的发展思路相关。2014年,公司原全球研发总裁李又欣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未来十年中国创新药的希望主要是新制剂,十年之后生物和化学新药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绿叶制药称,公司在微球、脂质体、透皮给药系统等新型给药技术方面维持国际高水平。

而当下,“十年之期”已至,国内外生物医药环境已不同于往日,行业对研发创新和商业化的要求日益严苛,绿叶制药何时完成转型仍有待观察。在后续管线中,进展较快的为化药新药芦比替定,该药由绿叶制药自Pharma Mar,S.A.许可引进,其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上市申请已于今年6月获国家药监局受理。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