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稳增长”风格可能持续 制造成长静待转机

我们在12月7日提出“稳增长可能成为未来3-6个月的主线,成长风格可能受抑”,1月中旬和近期我们连续提示“稳增长交易延续,成长风格仍不急于抄底”。

1月份,在内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下,A股市场表现较为低迷,板块普跌,仅银行等少数板块略有正收益,上周在1月金融数据超预期反映稳增长加力的背景下,市场仍然两极分化且成长板块延续回调,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周涨跌幅之差达8.6个百分点。许多投资者关注市场回调背后的原因,

一是从国内环境来看,此前增长尚未见到明显起色,经济和金融数据并未带来太多经济预期改善,地产整体依然呈现下行压力,投资者密切关注政策落实的力度和节奏,但这一方面的担忧在上周社融数据发布后可能已经略有改善;

二是近期海内外疫情传播加快,国内主要城市疫情防控压力较大,投资者对消费恢复尤其是春节期间的消费预期偏谨慎,疫情相关板块近期表现也出现反复;

三是全球主要市场年初至今跌多涨少,美国货币政策收紧,个别投资者对此也有担心会影响A股风险偏好,等等。

对于成长股来说,除了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美方制裁风险等外部因素压制风险偏好,我们认为前期涨幅较大、估值和预期较高、仓位不低和短期相对缺乏上行催化剂可能是成长板块调整更主要的内因,公募基金四季报显示主动偏股型基金持股集中于部分成长赛道,近期仓位调整可能与股价波动形成一定的负反馈。

向前看,春节长假后,在国内消息整体平稳、海外市场回暖,市场情绪出现边际改善,宽基指数节后企稳。我们认为对中国市场无需过度悲观,历史上在市场相对低位、预期偏低的背景下出现超预期的信贷和社融增量,从两到三个月的周期对市场影响偏积极,如果这些指标具有一定持续性的情况下将更加明显,前瞻指标改善有利于增长预期的改善。我们认为中国市场“政策底”在去年9月30日到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间已确认,“情绪底”可能视稳增长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在一季度中左右,而“增长底”则有望在一季度到二季度左右出现。

从风格上看,中国稳增长还在继续发力,市场关注点可能会继续在“稳增长”相关领域, “稳增长”仍是未来的阶段主线;而对于成长风格,我们认为当前成长股调整幅度可能已较大,但短期正面催化剂缺乏背景下投资者风险偏好的调整可能需要时间;另外,海外市场也在反映全球货币收紧的影响,制约全球高估值成长板块表现。我们判断要等中国增长预期逐步稳定,海外市场对货币收紧的反映到一定程度,市场风格可能会逐步具备回到成长风格的条件,初步预计时间点可能在二季度初左右,后续仍需根据实际进展持续更新。综合来看,成长风格大幅杀跌空间可能相对有限,但可能还不着急抄底。

港股方面,稳增长发力下比较优势凸显。国内政策放松仍然是港股市场面临的主要利好因素。伴随经济增长预期有望逐步触底回升,同时3月份即将召开的两会有望为中国短期增长目标和政策执行方案提供更多信息。海外政策紧缩仍然是市场面临的一大挑战,但其影响取决于海外政策收紧的路径。整体来看,虽然存在潜在扰动,但我们仍然看好港股市场的表现。我们认为更多稳增长政策的出台,不仅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南向资金流入,而且也会提升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尤其对港股和估值折价较多板块而言,如金融、股息收益率较高的个股以及优质成长股。因此,我们重申在2022年展望报告《均值回归》中所提出的观点:有利的政策环境和较低的估值水平或将使得2022年的港股成为均值回归的一年。

配置上,我们认为伴随政策发力效果逐渐显露、海外波动下中国资本市场吸引力加强、节后投资者情绪有望逐步回复,“稳增长”风格可能持续,制造成长静待转机。具体来说,当前要注重四个方向:

1) 政策边际变化或发力潜在有支持的领域,包括基建、地产稳需求相关产业链(建材、建筑、家电、家居等)、券商金融等;

2) 2021年已经有所调整、估值已经不高、中长期前景依然明朗的中下游消费,自下而上择股,包括家电、轻工家居、汽车及零部件、互联网、农林牧渔、食品饮料、医药等;

3) 疫情积极进展背景下,航空机场、餐饮旅游、线下娱乐等板块可能受到阶段性关注;

4) 去年涨幅大的制造成长板块,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及科技硬件半导体等,已经有所调整,但可能还未到全面介入时机。

(文章来源:中金点睛)

关键词: 中金公司